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发展高质量教育 铸就民族复兴基石
发布日期:2021-03-15 15:01:06 浏览次数:

邱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两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共鸣。就此,求是网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邱勇。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您是如何理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

邱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的价值导向,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实保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以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前提。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是教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办学方向是引领,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办学质量是保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才会得到充分体现,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坚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穿融入教育体系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必须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必须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追求。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孕育和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增强高等教育的创新供给能力,不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不断贡献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推动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说,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就没有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请您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谈谈如何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人才?

邱勇: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扎实推进综合改革,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建立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成立通识教育实验区新雅书院,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实施强基计划,建立书院制、导师制。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开设本科生必修课“写作与沟通”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传承弘扬“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传统。成立语言教学中心,增设第二外语课程,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设立标杆课,评选精品课,将“三位一体”要求落实在教育教学各环节,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多样成长。

提出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实施博士生“申请—审核”制,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加强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以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推动建设具有清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高水平专业学位项目。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去年,清华大学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梳理总结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召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今年2月,学校制定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强调科研实践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科研平台也是人才培养平台,注重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优势。强调研究生要在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成长成才,着力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请您谈谈教师在高质量的教育中的作用。

邱勇: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清华大学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之后,学校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人才强校战略为新百年发展的核心战略,把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迈出综合改革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提升教师标准,教师引进评聘的学术标准要与学科建设目标相统一,积极延揽海内外顶尖人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教学也是学术。一流大学必须汇聚一流学者,一流学者必须上讲台。学校规定教研系列教师必须有40%的工作量投入教学,把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作为长聘教师的基本要求,鼓励长聘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缩短师生距离,营造有温度的教育。2017年学校推出了“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教师每周安排并公布固定时间接待学生自由咨询,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与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学术大师面对面交流。好老师一定执着于教书育人。学校积极创造一切条件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设立“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和“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让热爱教书育人的老师站在舞台中央,享有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尊重。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好老师彰显了一个学校的教师风范。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现教师教学培训全覆盖,加强教师的传帮带。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学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常抓不懈,对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零容忍”。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您对总书记这一指示是怎样理解的?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清华大学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有哪些好的经验?

邱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跟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基本遵循。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2016年以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登录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是目前国内仅有的登陆国际平台的中国思政课,选课国别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到2020年7月,清华大学开设的思政课慕课在国内外各类慕课平台的学习总人数已突破118万人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清华4门思政课慕课被教育部选中,登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学校从2011年开始举办“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出版《信仰·信念·信心——清华学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丛书》,有4门思政课程被评为国家在线开放精品课程,2门课获得首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校积极推动思政课服务社会。鼓励教师立足学校、辐射社会,开展了多主题、多形式的理论辅导和宣讲活动。4年来开展了近千场宣讲活动,覆盖20万余人次。2019年在全国首创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着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复合型人才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学校注重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政课紧密集合,特别是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在疫情期间,积极构筑云端阵地,在线上讲党课、过组织生活,将疫情防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切实转化为“四个自信”。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地区按地市成立11个学生临时党支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3300余名志愿者参与北京市核酸检测数据录入、医护工作者子女辅导、社区防疫等志愿服务中。

 

求是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邱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崛起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意味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全面提升;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和现代大学制度,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一流大学要在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始终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始终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探索分类建设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在新发展阶段中,实施分类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特色发展。分类建设包括分类支持、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对于部分高水平大学,应该进一步扩大自主建设权限。对于区域特征或领域特色突出的高校,应支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需求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不同大学和不同学科的活力。

 

求是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邱勇: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引发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中心的转移,并重塑世界格局。当前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自强奋进、勇攀高峰,矢志不移推进自主创新。

清华大学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自2016年全面启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尊重学术权力、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开放合作、建设创新文化。加大在量子计算、脑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以及重型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重要领域的科研部署。把加强学科交叉作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成立了一批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克服“五唯”倾向,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强化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形成优良的学术文化。2014年至2019年,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61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在低维量子物理、结构生物学、密码学、类脑计算芯片、量子计算、高性能计算、先进核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全球引领性成果。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对清华大学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给予充分肯定。学校迅速组织了18支科研突击队,在检测技术、抗体药物、疫苗等方面夜以继日加快研发,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今年2月24日,学校出台《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以服务国家、服务育人、文化引领、学术引领为原则,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技术攻关;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特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升育人成效和质量;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坚持正确导向,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励师生坚定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学术追求,实现更多领域重大原创突破和引领。清华大学将加快建成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大学只有在服务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才能成就一流的高度。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最好的发展时期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最好时期,是服务国家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的最好时期,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引领作用的最好时期。大学要持续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定办学自信和办学定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邱勇,清华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本文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站: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4019.html】

地址:浑南新区浑南中路25号